“不敢死,不敢远嫁,特别想赚钱,因为他们只有我。”
这两天,有位北京大爷上了热搜,他和老伴双双瘫痪在床,而女儿请来的保姆,他半年骂跑了20个。
谁也不是天生的爆脾气,但他在病中,情绪本来就不稳定,想及保姆每月要花6000多,女儿又不能陪自己,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
老太太也时常地哭,她拼命练习着走路、做饭,想给女儿减轻点负担,可她甚至做不到,不给女儿添麻烦。
一地鸡毛的家里,我看到那个弱小的90后姑娘,他们唯一的女儿杰茜。
她可以对着镜头哭,但在父母面前,她不敢流一滴泪。
疫情期间,医院只有3点到4点可以探视,父母当时一个在2层住院,一个在11层,杰茜必须在1个小时之内,探望两个人。
这样的生活,她都快麻木了。
最近半年,过几天就会有保姆打来电话,说在她家干不下去了,她又要把家里的情况,跟新的保姆交代一遍。
父亲吃的药,她需要提前配好,每个药吃的次数、时间不同,她分装到小盒子里,需要1小时起步。
她跟领导请假,已经到了自己都不好意思的程度,可她没办法,也不敢断了这份钱。
在独生子女政策下,中国从1980年到2016年,诞生了1.76亿的独生子女,现在这个数字,已经将近2亿。
这2亿人的痛,终究还是来了。
他们仿佛“天选之子”,曾经被宠爱,又一夜之间被迫长大。
只因为那是他们的家,不是别人的。
这一代人,提早步入了中年......
曾经各大媒体报道独生子女时,关键词还是溺爱、娇纵、自私,他们的确得到了整个家的宠爱,但也从小有了更多压力。
全家的精力都放在他们身上,就算家里只有一块糖,也是到了他们嘴里。
家长对子女的全部期待,都压给了一个孩子。
他们的童年,少了兄弟姐妹的争风吃醋,没有特别亲密的玩伴,每天就是功课和玩乐,过得无比简单。
可还没等他们适应社会,独生子女们,就被裹挟着进入了中年。
随便一点意外,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支撑一个家,需要多少钱?
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她和老公都是月入1万多,家里老人也身体健康,她晒出的家庭账单,却让人禁不住打颤。
她在长春上班,租房每月1900块,因为太想有自己的小家,在地市贷款买了房,还要还3300的房贷。
这些和物业费、停车费、采暖费加在一起,需要每月5900块;
车贷、油费,加上偶尔出个意外补个胎,每月5730块;
孩子的奶粉钱、尿不湿、玩具、辅食,一共1680块;
生活上买菜、外卖、日用品、衣服,每月4100块……
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也不算是铺张浪费,可她家一个月最少要花17410块,每月几乎不剩什么。
人情往来、生病、突然裁员,她根本不敢想。
而这个收入标准,有多少人能达到呢?
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,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来看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6265元,平均到每月只有大概3000元。
更别说他们的消费,还有太多东西没涉及到。
比如父母行动不方便了,要不要请护工?
一个月动辄五六千的开支,但凡没那么富裕的家庭,多少都会挺不住,更何况自己还在打工的独生子女们,每月工资都不一定够请的护工钱。
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人,有了一段特别的历史,独生子女这代人,或许从出生起,就注定没那么简单。
小时候承受了独一份的爱,长大了必然有更多的责任,这不仅是独生子女的困局,也是时代的困局。
那么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,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?
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在长春就有这么一家。
博远•祥祉圆养老养生产业园园区占地面积6.2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,绿化面积2.4万平方米,核定养老床位4730张,规划医疗床位700张,目前入住床位使用率已达90%;老年(教师)俱乐部会员数量达8000多人、老年大学学员累计3000余人、旅居养老会员4000余人、全国旅居养老合作基地200余家,是目前为止东北三省规模最大、服务功能最完备、配套设施最完善、区位优势最明显、服务形式最多样、服务体系最健全的全产业链养老产业综合体。
— end —